您当前位置: 首页 律师文集 房产案例

非法买卖楼盘业主信息,成都破首案

2018年3月21日  北京专业企业拆迁律师 http://www.qycyqls.com/
保存在电脑中的楼盘业主信息。今年1月,通过微博报料,记者发现了一个公开售卖上千楼盘业主信息的网站。调查属实后,本报及时向成都市公安局报案。现在,这起涉嫌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正式告破,3名嫌疑人被处强制措施。在当今这个“大泄密时代”,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迫在眉睫!今年1月11日,有网友在微博报料称,一网站(www.1818md.com)公然售卖成都市上千楼盘的业主信息,并在网站中公布了上百个业主电话,供客户试用。记者调查后发现,该网站公布的名单系真实业主信息。本报随即向成都市公安局报案。昨日,记者了解到,这起成都市首例非法买卖楼盘业主信息案已告破,3名嫌疑人目前被采取强制措施,涉案金额近万元。民警从嫌疑人的作案设备中找到近2000个楼盘,数十万业主的个人信息。网上卖每个楼盘售价200元接到报料后,记者点开该网站,发现该网站将楼盘业主信息分为最新楼盘、高端楼盘、别墅楼盘等几大类,每个种类下都标出了数百个楼盘的名称。在网站的左下侧还提供了部分楼盘数百业主的电话供“试打”。记者在名单中随机挑选了5人,发现这5人的信息全都准确无误。记者从网站公布的信息中找到一个“业务”联系电话。拨通后,记者假称需要购买楼盘业主信息来做业务推广,并随口报出5个楼盘的名称,询问是否有相关业主信息售卖。男子查验后说,所有5个楼盘的业主信息都有,每个楼盘信息售价200元,5个一起买的话,还可以打折,“900块就行。”涉案广2000楼盘数十万业主1月11日当天,记者便将相关信息反馈给了成都市公安局,随后,成都市公安局成立专案组对案件进行调查。通过网站公布的QQ和电话,民警锁定了一名彭姓嫌疑人。随后,民警顺藤摸瓜又找到一名黄姓嫌疑人,“他的账户不时有200元到1000元不等的资金流动,比较符合这种交易的特征。”今年1月29日上午10点,民警兵分两路,分别在锦江区沙河堡一家网络公司和武侯区机投镇武青东路的一间网吧内,将彭某和黄某挡获。随后,民警又将一名涉嫌购买业主信息的廖某挡获。在嫌疑人彭某和黄某的电脑、U盘中,警方共发现了近2000个楼盘,数十万业主的个人信息。嫌疑人没想到已构成犯罪彭某和黄某今年27岁,成都本地人。黄某说,他曾在装修公司上班,掌握了成都市700多个楼盘的业主信息,黄某离职后便打算出售手中的业主信息获利。去年9月,他邀约朋友彭某参与,两人分工,由彭某建立网站,黄某则负责收集业主信息和洽谈义务。“这些信息都是通过‘同行’间的交换、网购和向小区保安购买等方式获得的。”黄某交代,自己虽然知道买卖这些业主信息是“不对的”,但没想到已构成了犯罪。目前,彭某、黄某和廖某均因涉嫌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已被采取强制措施。现状仅两成市民有“防泄露”意识专家建议重要资料“不联网”记者在川大附近随机对20位成都市民进行了调查,15人明确表示,自己的个人信息曾遭泄露;6人表示大概知道自己的信息从哪些渠道被泄露出去;4个人称会有意识地保护信息不被泄露;没有人会向有关部门反映或者走司法程序维护自身权益。社会学家胡光伟认为,公民对个人信息的认知和维权意识很淡薄。过去,中国传统对个人信息和隐私没有完全的认知,直到近几年,隐私才得到了重视。“此外,填写各种表格已成为中国公民委托相关部门办事的习惯,久而久之,公民对于自己的姓名、手机、家庭住址等信息失去了保护意识,不假思索在一些表格上填写了自己的信息,”胡光伟说,“由于维权成本很高,不少公民会‘嫌麻烦’放弃维权。”“重要的资料不要存放在能联网的电脑上,或者使用时断开网络。”四川大学副教授魏骁勇建议说,目前来讲,在电脑上做到资料的绝对安全是不可能的,“只能说,越少接触网络越安全。”律师观查量刑无明确标准成最大法律障碍尽管目前非法获取、售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已经入刑,且有关部门近年来一直对涉及个人信息的犯罪采取高压打击态势,但始终面临着两个现实的问题,到底什么是公民个人信息?起诉和量刑应该遵循什么样的标准?“没有相应的司法解释对个人信息进行界定,也没有具体的量刑标准。也就是说,到底是卖一条就算犯罪,还是卖10条才算,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四川华敏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陈军说,缺乏具有法律效应的界定和量化标准成为了目前打击涉及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最大的阻碍。另一方面,对于地产开发商和教育机构这类有机会接触和收集公民个人信息的单位和企业,行业的自律和操守也成了“大问题”。四川省室内装饰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协会要求所有入会企业必须遵守国家法律规定和协会规章制度。在企业监管上,协会对被法律制裁的企业进行公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企业的诚信度会受到影响。”同时该负责人也表示,由于协会没有行政管辖权,在遏制非法获取个人信息中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记者调查信息泄露的三大源头地产开发商、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刚买了新房,各类装修公司的电话就不断打来;刚生了孩子,推销婴儿用品和玩具的短信便接二连三;刚报考了某个考试,培训甚至出售考试答案的消息就已出现在了手机或者邮箱里。到底是谁在泄露我们的个人信息?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源头1:楼盘开发商“获取楼盘业主信息早已是装饰公司内部的‘明’规则了。”成都市一位长期从事装饰行业的业内人士透露,中间商专门从开发商的工作人员手中拿到业主信息。中间商会争相争夺第一手的业主资料,虽然价格要贵一些,但是他可以转卖给二三十家装饰公司或装饰材料公司,每个楼盘的价格为二三百元,中间商卖一个楼盘,就可以赚2000至5000元不等。业内人士表示,大约从2005年起,倒卖楼盘业主信息的“黑色产业”就一直存在。源头2:个人电脑互联网时代的电脑,已经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要端口,而所谓的正规软件也有可能成为“帮凶”。今年3月22日,记者找到四川大学计算机学院的魏骁勇副教授,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些电脑程序的“小动作”。记者在现场看到,即使不进行任何操作,一些电脑软件也在频繁地扫描和读写用户的电脑硬盘,频率最高的达到0.5秒一次,如果没有专业监控软件,根本无法察觉。源头3:智能手机如今,不少智能手机都使用安卓操作系统,而其开放源代码的开明行为屡获业界肯定。可是,相比苹果的IOS系统,安卓开放的背后也掩藏着危险。通过隐私监控软件,记者发现自己手机内安装的55款软件中,有51款涉及获取设备识别码,38款软件涉及读取通话时长和号码,3款软件涉及获取本机号码。从事手机游戏软件开发的刘先生说,一些广告公司和软件开发商“合作”,通过游戏软件获取识别码和电话,然后广告公司用以做业务推广。其他源头:除上述几种方式,快递物流、报名考试、保险登记,甚至投送简历等行为都有可能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新闻背景去年四川破获54起侵害个人信息案2012年,公安部组织包括四川省在内的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网络展开侦控。成都等11市公安机关,同时开展统一抓捕行动。破获非法侵害公民个人信息案件54起,抓获了涉嫌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相关人员80人,其中非法买卖,出售公民个人信息的“源头”1人,“中间商”64人,“非法调查人员”15人,打掉利用个人信息实施下游犯罪团伙2个,缴获作案电脑10余台,扣押汽车2辆,涉案资产总计38万元。记者手记防不如管采访和调查的过程中,无数次地感觉到,这真是一个“大泄密”时代,要想做到个人信息不泄露,也许只能像鲁滨孙一样,漂流到无人的孤岛,一辈子不和电脑、手机、房产商打交道。可换个角度来讲,为什么要把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的重担交到个人的身上,毕竟,真正违法犯罪的不是我们个体。就像盗窃一样,丢了东西,当然是小偷的责任,不能怪受害人“不小心”。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出台对应的法律法规,毕竟,防不如管。